中國降解地膜技術研發(fā)取得重大突破,應用“高時控”氧化生物降解技術生產的降解地膜,已先后在甘肅、內蒙、新疆等地進行了大田試驗和應用,使用面積達到20多萬畝,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成效。這是記者從9月17日舉行的赤峰市降解地膜推廣應用觀摩會上了解到的信息。
據了解,自上個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來,中國的地膜生產和使用均位居世界前列,成為除化肥、農藥、種子之外的第四大農業(yè)生產必需品,對糧食增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。但由于地膜是一種由聚乙烯加抗氧化劑制成的高分子碳氫化合物,可長期在土壤中存在,造成危害極大的“白色污染”。為此,在“八五”和“九五”期間,國家將“可控降解聚乙烯塑料地膜的研究開發(fā)”列入重點科技攻關項目,在光降解地膜的研發(fā)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,但由于無法徹底解決地膜污染問題,以及成本過高等因素影響,一直未能大面積推廣應用。
據介紹,由新加坡大學博士陸海榮研發(fā)的高時控氧化生物降解技術,經過4年系統(tǒng)研究和大范圍的實驗室和大田應用試驗,對近百種配方地膜的降解時間進行了研究,采用暴曬的方法對地膜的降解時間進行了排列,選擇合適的配方再進行大田示范試驗,找出暴曬降解時間和大田實際應用降解時間的關系,由此掌握了地膜降解的時間控制性。經多省市農田的應用,地膜降解效果十分明顯。
地膜,在農業(yè)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,花生、棉花、土豆等作物目前都在使用。但同時,因大部分聚乙烯地膜不能分解,長期存留在土壤中,逐漸對土壤和作物造成影響,形成白色污染。地膜到底會對土壤和作物造成多大的影響,有沒有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?
從上世紀80年代,我國開始在農業(yè)生產中推廣農用地膜,因其具有良好的增溫保墑的效果,所以很快得到了普及,目前已經應用到幾十種農作物的種植上。毫無疑問,地膜對我國農業(yè)產生了積極、重大的作用。但隨著地膜應用范圍的擴大,其副作用也隨著顯現(xiàn)出來,尤其是土壤中殘留地膜的不斷累積已經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,大量的殘留地膜破壞土壤結構、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并造成農作物減產。
據山東省農科院農業(yè)資源與環(huán)境研究所博士高新昊介紹,目前,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我國每年要用去幾百萬噸的農膜。而在生產實際中,有的農戶收了莊稼,對使用完的地膜置之不管,也有的只是草草收拾一下,這樣下去土壤中的殘留地膜就會越積越多。曾經有計算顯示,一塊5年以上應用地膜的耕地,一畝地殘留的地膜將達到3公斤以上。
農業(yè)專家張傳義也表示,土壤殘留地膜對作物影響明顯。在含有殘膜的土壤中,如果種子發(fā)芽生長時遇到殘膜遮擋,則出苗困難。同時,土壤中分布的部分毛細管因被殘膜隔斷,不能暢通,土壤透氣保水性就差,土質就易發(fā)生板結,作物根部得到的水分和養(yǎng)分減少,生長也會受到影響。
土壤中的殘留地膜難道不會腐爛降解嗎?張傳義說,很難降解。殘膜之所以在自然條件下難降解,是因為我國目前使用的農膜原料主要是聚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,這類聚合物的化學性質特別穩(wěn)定,留在土壤中的農膜兩三百年都不會腐爛分解。